来自一位学生家长的感谢信

2024-09-04 22:19

我的父母都很喜欢音乐,小时候家里时常播放古典音乐。父母会拉手风琴,在那一代人里,手风琴当年曾经是生活的一部分。小时候,我母亲一度考虑过让我学钢琴。但我爸爸强烈反对,说家里没地方摆,我本人也说对学乐器毫无兴趣,就这样,这个想法在萌芽中就被消灭了。多年后,我很庆幸家里的这个决定:还好我没有去学乐器,能够发展属于自己的其他爱好。          我的妻子就没有那么“幸运”了。小学时,她的母亲买来钢琴,将学琴作为她最主要的课外活动。她的父母并不属于有很多音乐教育的人,她自己也不属于“爱乐者”——即不属于对音乐特别敏感,有很强的音准、爱听音乐、载歌载舞的人。而恰恰因为如此,父母更要让她学习钢琴,希望通过学琴“补短板”。“缺什么补什么”,认为音乐天赋和能力可以通过后天培养,可能代表了很多父母的想法。但这个过程就比较痛苦了,把大量时间花在学琴、考级上。孩子常年被迫做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情,亲子关系也搞得很紧张。上中学后,学业紧张了,自然琴就被放下了。钢琴留下了很多并不很好的回忆,带来的不是快乐,而是抵触。这样的情况,在长大自立后,自然也不会再去碰钢琴,钢琴纯粹成了儿时的记忆。至于当年买来的钢琴,早就处置掉了。              像这样的情况,我身边接触的案例非常多。包括钢琴九级、十级的。到了成年,钢琴距离他们的现实生活非常之远。 这里面有学成的(考到九级以上),也有半途而废的。但对许多人来说,回头看,学琴投入的大量时间、精力,其实变成了一种浪费。但你说学琴有没有好处呢?也是有好处的,除了音乐本身以外,也帮助锻炼了纪律、意志、耐性等等。但锻炼这些品质难道一定需要通过练琴么?练点别的不行么?今天如果给孩子选一门课的话,除了乐器本身外,还得考虑学习的机会成本:假设孩子的时间是有限的,学什么的回报最大,最能让他获得适应未来世界的能力?          有了自己的一些亲身经历和观察,在给孩子做教育规划时我就比较注意了,首先,保持开放态度,不轻易下结论;第二,不会断然排斥“入坑”,但极度谨慎,绝不贸然“入坑”。          这里需说明,我不是学音乐的,但是一个业余爱乐者,在音乐方面属于“自我教育”,例如了解一些基本的乐理和音乐史;了解各种音乐类别、风格、流派;对各种乐器有基础了解;能简单使用个别的乐器(例如吉他和键盘);形成了一定的音乐欣赏审美体系和偏好;有一些中意的音乐家、指挥家、演奏家;有一定的CD和数字化收藏。本文,我只是从一个普通家长的角度,分享一下对音乐教育的考虑和建议。              这里我把重点放在“钢琴”,其实不特指钢琴,也适用于小提琴之类学习系统化、周期长的乐器。那么为什么专讲钢琴呢,因为钢琴教育是社会覆盖与受众面最广、最为产业化、最有代表性的乐器。      88558555.png